历代文人墨客以银杏为题材,咏物状志,感悟人生,留下了许多佳作精品,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仅就银杏诗词歌赋来说,据不完全统计,达200余首。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吟咏银杏之作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状形和咏神之异。
《夜宿七盘岭》初唐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平仲即银杏。沈佺期历任武则天朝的通事舍人、给事中,官至太子少詹事圣火徽章外传,后因党争失败,被朝廷流放,这首诗就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七盘岭,位于陕西汉中县褒城北面。诗人以异乡的平仲入诗,是欲以银杏的高洁寄托自己的清白。首句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点出住宿高山,更显“独游”的失意。次句则写夜宿所见的远景。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仿佛要流进房门那样低。第三句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子规”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时节,鸣声悲哀,其叹仿佛“不如归去”,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油然弥漫。末句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七盘岭上这不眠的一夜,更加引起诗人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听见褒城的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唐代伟大的诗人、画家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山青水秀,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天宝三载后,王维因在政治上不得意,便买下此处,修葺改造成草堂精舍,作为隐居之所。现在辋川有一株高20余米、胸径近2米的古银杏,相传为王维手植。王维在《文杏馆》该诗中紧扣馆名“文杏”二字,略带夸饰地写出山馆结构的精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前两句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饰文杏以为梁”和左思《吴都赋》“食葛香茅”的典故,写栋梁屋宇的精美,是实中有虚之笔;接着又由此生发出栋里彩云飞到人间化而为雨的优美遐想,则纯以虚笔写山馆的高峻和境地的幽静。这样写,不但使这所依山傍水的文杏馆幻化出无法言传的神秘意境,而且将本因高远而与山外阻隔的文杏馆与人间联系起来,令人联想到诗人洁身自好却又不愿意高蹈出世的精神境界。文杏即银杏。宋代,大批银杏移植到长江以北,并且由朝廷赐名,成为历史上银杏发展的鼎盛时期。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巨擘钱串子花图片,留有《鸭脚》诗,写道:“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在《答梅宛陵圣俞见赠》一诗中有句:“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前一首介绍银杏的由来和珍贵。后一首是因为千里之外能得到友人梅尧臣赠送的银杏,他颇感珍贵,便赋诗抒发相互的情谊。梅尧臣收到欧阳修的诗,则依其韵作《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河南光山县净居寺有一株银杏树,传为唐朝道岸、定易二僧合栽,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此树下读书,与银杏结下不解之缘,他在银杏盛果时欣然命笔:“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诗人视银杏树为擎天柱,喻累累银杏果实为奇妙文章,表达了对银杏树的敬慕之情。现在该银杏树干需两人合围,树高20余米,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宋代大诗人陆游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他曾写有《听雪为客置茶果》赞美银杏之珍贵:“病齿已两旬,日夜事医药卓杏生。对食不能举,况复议杯酌……不饤栗与梨,犹能烹鸭脚。”明代诗人吴宽在收到朋友赠送的银杏后,写诗答谢。诗云:“错落朱提数百枚,洞庭秋色满盘堆。霜余乱摘连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不用盛囊书后写,料非钻核意无猜。却愁佳惠终难继,乞与山中几树栽。”北京西山大觉寺有两株古银杏,树冠硕大,荫布满院。清代乾隆皇帝到此巡视时,曾题诗描述古树雄姿。诗云:“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河北省遵化县禅林寺内生长着13株古老的银杏树。树下碑文记载爱尔纳突击,此处先有禅林,后有长城。而在没有禅林时,银杏就早已存在了。清代遵化州进士史朴睹物思情,赋诗道:“五峰高峙瑞去深,秦寺云昌历宋金。代出名僧存梵塔,名殊常寺号禅林。岩称虎啸驯何迹,石出鸡鸣叩有音。古柏高枝银杏实,几千年物到而今。”作者通过描写和尚们世代与银杏为伍,逝者已成为塔林,柏树只余高枝,而银杏还青春常驻、种实累累来衬托银杏的寿命之长,实是高明之笔。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瑞鹧鸪"双银杏》,是中国古典银杏诗词中的精品。词曰:“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作者托物言志,以“双银杏”比喻自己与丈夫赵明诚。前两句写银杏典雅大方的风度韵致,银杏外表朴实,品质高雅白马寺膏药,连果中珍品柑橘也逊色三分。三四句写银杏的坚贞高洁,虽流落江湖,但仍保持着“玉骨冰肌”的神韵。五六句以并蒂连枝和唐明皇醉倚杨贵妃共赏牡丹作比,写双银杏相依相偎的情态。银杏种实约25%左右成对长在一个短枝上,所以“并蒂连枝摘”当是实情,比喻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成双成对。末两句写银杏种仁的清新甜美,比喻夫妇心心相印和爱情常新的美德。这首词是对银杏和爱情的赞歌,读来感人至深。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风景区内,山中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郭,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天师洞殿前有一株古银杏树,传乃张道陵手植。清人李善济曾作《银杏歌》赞颂:天师洞前有银杏,罗列青城百八景。玲珑高出白云溪,苍翠横铺孤鹤顶。我来树下久盘桓,四面荫浓夏亦寒。石碣仙踪今已渺,班荆聊当古人看赣中人才网。故国从来艳乔木,况甘隐沦绝尘俗。状如虬怒远飞扬,势如蠖曲时起伏。姿如凤舞云千霄,气如龙蟠栖岩谷。盘根错节几经秋,欲考年轮空踯躅。……诗人对银杏的描写细致入微,同时又勾勒了银杏的雄姿和气势,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民国年间,该地有别名“老鹤”者也写下了一首“银杏歌”,其中称:
“天师洞前多老林,中有银杏气箫森,大逾十围高百尺,孤根下蟠九渊深,拔地参天形古性,神物不知始何代,道士但云已千年,苍苍独余古时黛。奇倔直似六朝松,枝头常有白云封,凡鸟恶禽不敢巢,夜深往往鸣天风。独恨游人少题咏,肉眼不识孤高性。……年年洞口饱霜雪,生有奇骨那能折。地老天荒不改柯,鬼神呵护皆臆说。世人但知泰岱松,此物灵异将毋同,歌罢绕树三太息,如此婆娑老树无人识。”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银杏的热爱和赞颂,似乎也隐喻自己“有志不获骋”的感慨。1977年12月,茅盾先生回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访问,得知乌镇古银杏在“文革”之后仍大难不毁,欣喜地挥毫写下《西江月》词,其中称: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往昔风流嗟式微,历史经验记取。”
词中唐代银杏、昭明太子读书室,皆茅盾先生故乡乌镇的古迹。唐代银杏在茅盾故居不远处,茎干粗壮,直插云天,冠盖浓密,荫蔽四周皮卡堂卖号吧。当地人称之为“乌将军”,传说中唐时期,藩镇叛乱,一位姓乌的将军英勇地率领部下平叛无良师父,不幸战死,后来在其战死处生发出一株银杏。茅盾少年时常在此处游玩,所以对这株古银杏感情很深。在乌镇茅盾纪念馆里,悬挂着放大了的茅盾先生所写《西江月》的手迹,作品结体匀称,气韵流畅,柔中有刚,俊逸飘洒,可谓晚年茅盾先生书法的代表作。上海市嘉定区有一株树龄达1200多年的古银杏。1983年4月4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游览后,题诗赞曰:“六朝古物越千年,古寺禅林尽荡然。银杏一株今尚在,从知润物有渊源。”经济学家厉以宁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他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博大胸襟接纳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诗词与他相伴,记载着他所见所闻的多姿山河、多艰人生,以及他所经历的寒窗生涯斗室岁月,充溢着他的志向操守和经世理念。他曾作《鹧鸪天》与友人共勉,词中写道:“莫道红湖巧遇迟,萍踪难得两心知,青莲自幸身无染,银杏何愁鬓有丝。堤上路,画中词,升潮也有落潮时,江风吹尽三秋雾,笑待来年绿满枝。”以此表露自己敢于直面人生、乐观向上的明朗心境。山东省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校经、写作之处,寺内古银杏历尽沧桑3000多年,以其雄健伟岸和历史悠久吸引了无数墨客骚人,这株古银杏可能是历代以来被吟咏最多的银杏树。清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莒州太守陈全国在银杏树下立碑志铭,诗曰:“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径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清代康熙年间鸿儒、诸城名士李澄中曾作《定林寺银杏》:“嘉树何年植?空王此旧台西蜀网。秋声连莒子,山色漫浮来。枝偃蛟龙蛰,凤鸣雷雨开。鲁公盟会处,事往有余哀。”诗作追溯古银杏栽植的历史和它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描摹银杏树的奇伟壮观,古朴苍劲,寄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现代作家王希坚也曾作《浮丘留字》二首闽清一中,咏赞浮来山定林寺古银杏:“矗立浮来银杏王,人寰百代历沧桑,鲁侯莒子今安在?树更葱茏花更香。”“山林幽静脱俗尘,义理穷究识见真。面壁校经甘寂寞,文章千载有知音。”凭树吊古,阐发佛意,寻觅知音,颇能发人深思。在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后仕阳村小学的院内有一株近2000年的古银杏树,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据当地的碑文记载,后仕阳小学校址在隋朝时是一座古庙,寺院里栽有这株银杏树,后历经多次战乱和火灾蒋晓娟,庙宇已荡然无存,但这株银杏树依然完好地保留下来。山东省莒县籍老文艺家、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日报》社社长于冠西,曾于1985年5月回乡,写下《咏莒县》等诗作,诗中写道:“古莒文化源流远,承前启后数千年。莒子古城乐毅垒,银杏会盟浮来山。陵阳古墟存国宝,文心雕龙奠文坛。文明勤朴今胜昔,郁郁葱葱看招贤。”对故乡的悠久历史和新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了积极评价,抒发了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怀。国外吟咏银杏的诗作,最有名的当属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二裂叶银杏》: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从东方移进我的庭园;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据说歌德曾寄给玛莉安"魏尔玛一片银杏叶,并于1815年9月15日在法兰克福的Gerbermuhle城堡向她和她的朋友朗诵了该诗的初稿。1815年9月23日,他最后一次见到玛莉安"魏尔玛,带她观赏了那株银杏树。歌德将此诗写下并粘上两枚树叶希勒湖,于1815年9月27日寄给了玛莉安"魏尔玛。诗人对银杏神奇的二裂扇形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力求从哲学上求得解释。至于我国文人歌咏银杏的辞赋极少,仅能从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一鳞半爪。最早的有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后来有晋左思的《吴都赋》等。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辞赋大家。《上林赋》写银杏“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峻茂”,描摹银杏树的古老粗壮,肯定银杏的木材价值。据《史记》记载,《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在写作上充分体现了汉赋夸饰铺张的特点,规模宏大,叙述细腻。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表明了作者对游猎活动的微讽和对人民的关心。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作品风格高亢雄迈立意鲜明,以《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和《咏史》八首最为著名,《三都赋》名重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说。左思在他的《吴都赋》中写道“平仲桾木迁,松梓古度”,对银杏的挺拔苍劲颇
01
浙江湖州小浦八都岕
八都岕位于湖州长兴小浦镇的两山之间,这里拥有一条12.5公里长的银杏林白响恩,被称为“世界银杏的故乡”。
路两边,隐于深山之中的古银杏树,从疏疏落落到成林成片,不知不觉,人已置身于一片金黄色的天地里。
走在茂盛的银杏树中,走在满地的银杏叶上,有种如诗如歌的意境,真的是种享受。
02
浙江富阳杨家村
在杭州周边,富阳、临安和桐庐三地的交界处,有个偏僻的古村落——杨家村。这座小山村远离城市,透着一种古朴、淳美的气息崩原乱。
金秋一到,素有银杏之乡之称的杨家村落即是一片金黄,一棵棵银杏树像镀了一层黄金,随风飘落的杏叶展满林间小道。
清晨与黄昏时分,村子中炊烟袅袅,烟雾弥漫的金色世界更加美得不真实,仿若仙境一般。
03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银杏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约有1400年历史,为终南山千年古刹之一。
古观音禅寺内有一棵1400多年的银杏树,相传,这棵银杏树是当年唐王李世民亲手栽种的。
每年初冬,力学哥银杏叶由绿转黄,落英缤纷,铺满四周,像金黄的地毯铺了一地,如此美景让游人络绎不绝,只为一睹千年银杏树满地黄金叶的风采。
04
广东南雄古银杏村
南雄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这是国内纬度最低的天然银杏生长区域。明星合成艺术联盟深秋时节,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雄州大地山峦叠嶂、层林尽染。
这里拥有湛蓝的天空,透亮的云彩,灿烂的阳光,还有南国最美的金色童话世界。
古朴的乡村街道、美如油画的银杏叶,不管你的摄影技术如何,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大片。
05
云南腾冲古银杏村
腾冲古银杏村被一片片金黄色的古银杏树里里外外、错落有致地包围着,村中有林,林中有村。
村民的房屋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空地的四周,在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到了古银杏村,满地的金黄令人神往。
没有太多人的打扰,没有太多的俗气,更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仿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06
广西桂林海洋乡
桂林海洋乡,这么一个本不知名的小镇,因为世界罕有的银杏在这里汇成海洋而引来蜂涌的人群,于是安静的村庄开始变喧闹起来。
每到深秋季节,微风轻拂,落叶缤纷,一片片落叶就象一片片黄金,与林下拾叶子的老人或孩童,构成一幅幅别有韵味的秋意图。
在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和徐徐的秋风下,银杏树叶逐渐变黄,走在长长的“银杏大道”上,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绚烂的气息。
07
贵州妥乐银杏村
贵州盘县有个古银杏之村,叫做妥乐村,村中有古银杏二千多株,秋季时节,一派金黄,惊艳无比。
古老的银杏树、古老的村落,古银杏群落和古村落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无不让人称奇。
村子流水潺潺,古树绵绵,小桥映虹,奇峰傍寺,金色的秋叶给它镀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08
湖北安陆钱冲银杏谷
钱冲银杏谷位于孝感安陆,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古银杏参天连片,是目前中国现有的两大自然状态古银杏群落之一。
这里银杏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为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华银杏第一村"。
走进钱冲银杏谷,感觉像在看巨幅水墨画卷,每年深秋,金黄的叶子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气势逼人,美得让人沉醉。
09
丹东黄金大道
丹东的市树是银杏树。在丹东的很多马路两旁,都栽满了银杏树。
秋天的丹东,分外迷人,一条条长街,一棵棵银杏树,一眼望去,满目金黄,是名符其实的“银杏之都”。
秋风起,卷起漫天金黄的叶片,厚厚的叶子铺满了道路,走在上面,厚实而柔软。
有人说:没有在秋天去过银杏村的人,是不足以谈秋天的,你和秋天,还差一树银杏的距离,不如趁假期,快快出发吧。
转载请注明:程丽莎 >> 全部文章 » 明星合成艺术联盟中国九大著名的银杏村与古代文人墨客之诗作-无风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