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的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你都知道出自何处吗?以下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的传家金玉良言,与读者共勉。
01
姬旦《诫伯禽书》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东风破简谱。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原文】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并非阳光。吾文王之子优菜网,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激变玄武门,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述】
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娱乐香饽饽,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家训故事】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星方天使。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诫伯禽书》就是周公在儿子受封之时的训诫。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02
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他博学多识,曾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从哲学家杨何学习《易》,并对黄老之学进行过深入钻研。
【原文】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烤活牛。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王茂蕾,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罗艳芳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述】
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一定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细编纂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家训故事】
司马谈早年立志撰写一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时,接触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广泛地涉猎了各种资料。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他随同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身染重病,留在洛阳,不久即卒。在弥留之际,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谆谆嘱咐:一定要继承遗志,写好一部史书。这就是《命子迁》。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方锦龙,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谈虽然未能动手撰写通史,但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确立了部分论点。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即为司马谈之原作。
03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述】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中提高自身的修养超度经,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k8432?
【家训故事】
此文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46岁才得子,对诸葛瞻非常喜爱,希望其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他为了蜀汉鞠躬尽瘁,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04
朱熹《朱子家训》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崇安。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学识渊博太空骑士,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译述】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 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贵在温柔婉懿。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
遇见老者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很小的恶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暗暗改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赞美。待人处事不带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
【家训故事】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05
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述】
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劲酒价格表,即使不磨制成器物也还是玉,不会改变。而人的本性,却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唐河天气预报,若不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内涵,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言行恶劣的小人,能不时常铭记于心吗?
【家训故事】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
06
琅琊王氏《训子孙遗令》
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以及186位文人名仕。
【原文】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述】
言行一致,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名誉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责任,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修德、立业、扬名,使自己的亲人彰显尊贵,是孝的最高境界;兄弟和睦,家族兴盛,是悌的最高境界;对钱财的态度,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家训故事】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字休徵。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本源于王祥临终遗嘱,琅琊王氏家训总训也来自于此。
07
《包拯家训》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天圣朝进士,谥号"孝肃",北宋名臣。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原文】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磐安人才网,非吾子孙。
【译述】
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被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本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遵从我意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家训故事】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08
司马光《家范》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原文】
选载一:《慈母败子》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昆明空气质量指数。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鲨鱼肉好吃吗,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载二:《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之妻出外,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
【译述】
为人之母汾阳天气预报,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说:“慈母败子。”母亲溺爱子女却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沦为坏人,陷入恶迹劣行,最终受到惩罚,引出祸乱,自取灭亡。毁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亲的害了他。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可胜数。
曾子的妻子到外边去办事,儿子跟着她边走边哭。妻子说:“别哭!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猪肉。”妻子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子。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他说:“我之所以真的给他杀猪吃,是为了教给他不要欺骗人。”
【家训故事】
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家范》为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为后人树立楷模老千生涯日记。
09
陆游《放翁家训》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火线对决。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述】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子孙,做长辈的应当有所担忧,不能看作值得欢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几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
如若不然,那些令人担忧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良言规箴,必须各自谨记,不要留下愧疚和遗憾。
【家训故事】
《放翁家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于乾道四年(1168)五月十三日,时年陆游44岁,后一部分他自述“吾年已八十”,故可知当写于开禧元年(1205)前后。
陆游44岁时写的前一部分家训,仅六百多字,主要追述陆氏家族的历史,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陆游谈到自己之所以写此家训,是担心子孙受不良习俗的影响龙五爷,怕优良的家风不能传之后代,他告诫子孙要远离世俗的影响,以屈志从人求富贵、用市侩手段谋利为奇耻大辱,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10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字介。颜氏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译述】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声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接二连三互相模仿效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余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做事为人处世方面树立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语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容易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敬服的人发出的就好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莫如侍婢的指引;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以尧舜圣贤的方式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些《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侍婢、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家训故事】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正文完结
为国存史
为民立传
转载请注明:程丽莎 >> 全部文章 » 昆明空气质量指数中国古代十大名门家训,你读过吗?-洪洞大槐树刘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