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红三兵稳中取胜
从2001年至2015年初中国创投界崛起的一段历史,非常震撼。那些投资大咖,他们的崛起似乎就是那一年,那件事巨兴茂,其实并不遥远;看着哪些年的青涩照片,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沉稳睿智;还有除了那些刷烂朋友圈的大佬们,原来创投圈还有很多人,一直很低调,却又做过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
2001年,创投崛起元年拓荒者们登上历史舞台
倪正东、陈友忠、王守仁(左起)倪正东、汪潮涌、熊晓鸽(右1)
2001年,中国创投开启了自己的元年。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泡沫的余波未散,国外风险投资遭受重创。不过,远在东方的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冉冉升起。
美元基金方面,熊晓鸽所率领的IDG逐渐展露头角。在前一年的互联网泡沫中,IDG把握住机会投资了百度、携程网等后来的知名互联网项目。伴随着投资日渐成熟,IDG日后的“七长老”团队也组建完成,他们开始影响到日后风投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除了IDG之外,美元基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国外知名公司、机构开始组建自己的中国区团队,比如,邝子平所代表的英特尔投资、徐新所代表的霸菱投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最早嗅到内地机会的香港、台湾投资机构开始抢占内地市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宏碁投资的陈友忠。
珍贵的纪念:2001年第一届CVCF会上,嘉宾颁奖、圆桌论坛等合影
本土创投的崛起是2001年最大亮点。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风险投资由此在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随后的2001年,本土创投开始进入“井喷”时期。这一年,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创投)在阚治东的掌舵下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阚治东在担任深创投总裁的2年时间里,曾设立过一个“三段式”的盈利模式。其“终极阶段”是以管理费收入以及利润分红的收入作为主要来源。这也为后来的本土创投机构所借鉴。
另一位开始进入创投舞台的是朱立南。1997年朱立南返回联想,2001年开始创立联想投资并任总裁、董事总经理。
2001年,那些风华正茂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阚治东 深圳创新科技投资公司总裁
1999年,阚治东创立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创投),并担任总裁。在深创投期间,他主导投资的项目有34家在国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阚治东的地位相当于“教父”级别,他提出的一系列投资管理模式为后来者所借鉴。
02.冯涛 上海联创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1993年毕业后他与别人创办了艾丰豪投资集团,专业从事矿业的风险投资,同时也投了其他一些行业,例如后来新浪据了解,出售新浪网股份,他获取了5000万美元的收益,后来冯涛创立上海永宣投资,成为业内一线投资人。
03.朱立南 联想投资公司总裁
1997年朱立南返回联想集团,2001年起转任负责联想投资。在他的领导下,联想投资成为日后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投资机构。
04.徐新 霸菱投资(亚洲)公司合伙人
2001年,徐新作为霸菱投资(亚洲)公司合伙人开始在创投圈展露头角。1999年,徐新给网易投资了500万美元,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到来时,网易股价下跌,徐新在2001年经历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不过,她顶住压力,在日后创立今日资本开始向世人证明她的眼光符文大师。
05.赵军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2001年火龙灸,赵军是中国创投圈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当时,赵军担任China Vest(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在加盟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之前,赵军博士曾在美国从事过多年的跨国公司的项目管理纯银保健杯,公司兼并重组以及商业拓展的工作。
2002年,本土创投进入“寒冬”IDG开始早期布局
倪正东、陈玮、王强、祁榕、吕谭平、王守仁、陈友忠(左起)
2002年,中国本土创投迎来了最为惨痛的“寒冬”。创业板未能如期开放让本土创投的退出渠道被阻断。在当年,姜正阳仅深圳一地就有近百家本土创投在这一年倒闭。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今天知名的本土机构在那一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前一年风生水起的阚治东临危受命,应深圳市政府邀请出任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的总裁。终因窟窿巨大、支持有限、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等原因而无力回天,并于2003年12月初辞职。
回顾到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时,许多本土创投亲历者这样形容:“‘狼来了’多年后,我们成为了没有‘娘’养的孩子,资金没有到位,市场也没有通畅退出渠道,许多机构都会想到去炒股甚至是融资租赁,在那个时代活着是最重要的。”
珍贵的纪念:2002年第二届CVCF会上,会议现场、圆桌论坛等合影
和本土创投发展的境遇不同,美元基金则开始了互联网泡沫后的新一轮布局。这其中尤以熊晓鸽带领的IDG为代表。在互联网泡沫后,IDG开始物色那些“物美价廉”的互联网公司。日后证明,这一次的“捕猎”收获颇丰。
2002年的一个晚上,IDG合伙人杨飞与李彦宏谈了6个小时改变商务模式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为一个大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澜本嫁衣。两人还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只次于Google的搜索网页做了争论,最终决定要做就做第一,绝不跟着别人屁股走。
李彦宏与杨飞的这次现代版“隆中对”也为日后百度的战略指明了方向。百度最终成为搜索引擎老大并最终位列BAT三巨头之一,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是两人定下的目标。杨飞也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
2002年,那些初露锋芒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杨飞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在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杨飞代表IDG投入150万美元,IDG共获得百度5%的股权。回顾当时的环境,IDG投资百度时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严冬,大家都对互联网公司避之不及,杨飞的投资一度被看作是勇敢的尝试。对于百度的投资也标志着IDG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创投圈的领军者之一。
02.孙强 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时任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田溯宁的伯乐之一。1997年,孙强投资亚信让他一举成名。在后来,孙强为了帮助亚信这只年轻的创业团队,积极推动亚信引进专业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创立华兴资本的包凡和亚信的CFO韩颖等。在中国的创投圈中,孙强可以称得上是“教父”级人物。
03.陈玮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时任深创投总裁,后来创立东方富海。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陈玮的最大贡献在于改革创投机制。他讲国外的合伙人机制与本土的政府基金相结合,将创投引导基金这种模式引入到深创投,这也成为日后本土创投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2003年,老虎基金重返大陆新一轮互联网布局开启
珍贵的纪念:2003年第三届CVCF会上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等环节合影
经历了前一年的“寒冬”,2003年的创投行业开始展现出一些“回暖”的迹象。尽管本土创投依然还在“寒冬”中挣扎,但外资创投则再度盛装出场:以老虎基金为代表,一批外资主流基金在这一年重返大陆;3月,软银亚洲4000万美元注资盛大,标志着外资巨头们开始对中国互联网的新一轮的布局;蒙牛的融资揭开了大额投资并购的序幕;
掌中万维、3721的并购则让中国创投寻找到新的退出渠道;携程完成上市,开始让四位轻人走入历史舞台.....
在这一年,有两件事值得创投和互联网圈铭记。一是软银亚洲主导的对盛大投资。从投进去到退出仅花了20个月,风投以16倍的回报退出,这个战绩已成为了中国MBA的经典案例。盛大在上市之前,全世界尚无一家在线游戏公司上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另一件事范海伦,是携程的上市。1999年5月,梁建章与季琦、沈南鹏、范敏共同创建了携程旅行网。四人按各自专长分工:季琦任总裁,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范敏任执行副总裁,人称“携程四君子”。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携程旅行网迅速成长并实现了旅行产品的网上一站式服务,业务范围涵盖酒店、机票、旅行线路的预订及商旅实用信息的查询检索。在成立仅4年后,携程于2003年完成上市,这也创造了当时互联网创业到上市的一个神话。
2003年,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事件
01.软银亚洲投资盛大
2003年3月,软银亚洲正式与盛大公司签署40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软银亚洲因此持有盛大24.9%的股份。一年又两个月后的2004年5月,盛大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1.52亿美元。据悉,这笔交易上,软银亚洲预计回报超过16倍。
02.携程网上市
2003年12月,携程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7560万美元。1999年5月成立携程网,当年10月就获得IDG的第一轮投资;次年3月获得软银集团的第二轮投资,2000年11月则再次获得凯雷集团为首的第三轮投资,三次共计吸纳海外风险投资近1800万美金。2001年10月携程网实现了盈利,2003年成功上市,也让“携程四君子”为世人牢记。
03.马云创立淘宝网
马云在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后泉港人才网,又在2003年创立淘宝,彼时没有人能想到淘宝(或者阿里系)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庞大力量。很多评论者认为阿里巴巴当时进入C2C领域,是带有“防守”性质的。eBay已并购易趣网进入中国电商市场中的C2C领域,若再入B2B,那将对阿里巴巴造成灾难性打击。所以,马云抢先一步入局C2C,将战火点燃在对方领土上。
2003年,那些业绩超凡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章苏阳
时任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1999年10月1日,章苏阳主导了对携程的投资;也正是这件事,成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中国第二轮互联网热潮的起点。在后来的退出过程中,IDGVC获得了超过34倍的高额回报。“投资携程的时候,我跟沈南鹏在一个咖啡厅把价格谈好了,然后就在协议上签了字,完全没有什么庄严的仪式。”章苏阳说我的糟糠之妻,“当时他们只要43万美元。”作为回报,IDGVC获得了携程5%的股。这也成为这位IDG“七长老”的代表案例之一。
02.黄晶生 时任软银亚洲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盛大的投资让当年的创投圈们记住了软银亚洲,也记住了黄晶生(软银明星经理)和阎焱。2001年下半年,软银亚洲CEO阎焱找到黄晶生,请他回国主持中国业务。2002年,黄晶生开始了执掌软银亚洲中国业务的日子,任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在盛大遭遇到负面事件影响时,黄晶生经过细致尽调最终完成了对盛大的投资,证明了其专业与胆色。2005年,黄晶生加盟Bain Capital(贝恩资本)任董事总经理。
03.陈立武 时任华登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
彼时,无锡宜家地址华登国际作为外资创投的代表,在90年代末先后主导了对于华润上华、安凯科技、智芯科技、中芯国际等公司的投资。在2003年,陈立武创办并领导的这家国际巨头开始尝试把决策权下放,其中主导原因就是错过了对盛大与阿里巴巴的投资。“那几年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要加快我们的速度就必须更加灵活近藤麻理惠,更加开放。”陈立武后来回忆。
2004年,阿里引入软银投资上市“窗口期”开启“黄金时代”
珍贵的纪念:2004年第四届CVCF会上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等环节合影
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据当年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的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中国创投业由此进入到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004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获得日本软银集团、富达(Fidelity)、Granite Global Ventures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当时国内互联网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私募基金辉月あんり。有关马云与他的阿里帝国的传奇由此揭开序幕。同时,空中网、51job、金融界等多达8家互联网企业破纪录地集中于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加上之前的盛大网络,2004年中国互联网圈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窗口期”。
中国市场的活跃,也开始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外资基金。2004年6月19日至26日,一个由美国风险投资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和北京,这其中包括硅谷银行的8名高层,以及25位著名风险投资家。凯雷、DCM、NEA等先后在国内设立分部,预示着中国创投即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时任IDGVC副总裁的李建光当时这样总结2004年:“在这个行业,我们(在中国)经历了十年的痛苦,差不多每年年底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而2004年我想大家可以庆祝一下。”
2004年,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事件。
01.阿里巴巴获得软银投资
虽然淘宝取得了市场占有率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建立在淘宝免费而eBay收费的前提下,这让阿里巴巴一直承受着资金压力。虽然马云说阿里2004年已实现了“每天利润100万”的目标,但淘宝依然缺钱没利润。2004年2月,软银等四家公司曾向阿里巴巴战略投资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投资6000万美元。
02.美国上市迎来“窗口期”
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后,中国互联网逐渐恢复了元气。随着2003年携程的上市,2004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上市“窗口期”。除了盛大网络,空中网、51job、金融界等多达8家互联网企业也集中赴美上市。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背后,都有着早期布局的创投机构。可以说,2004年让中国的创投者们第一次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
2004年,那些业绩超凡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阎焱 时任软银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
因盛大而一炮打响的软银亚洲,阎焱功不可没嬲怎么读。从2001年,阎焱担任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总裁及执行董事总经理开始,这家投资机构就一直主导着中国互联网的明星企业投资。2004年,对于阎焱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开始担任软银赛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并于2005年将软银亚洲管理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了软银赛富。
02.吴尚志 时任鼎晖创业投资中心董事长
2001年4月,证监会下达通知:证券公司不得直接或通过参股风险投资公司间接进行风险投资……已参与风险投资的证券公司进行清理和整改,并於六个月内完成清理整改工作。当年7月中金分拆直投部,吴尚志团队顺势接手了这盘业务,成立了鼎晖投资。2002年,鼎晖联合摩根、英联一同投资蒙牛,2004年5月,三方又追加投资3523万美元。这也被视为一次投资经典案例。
03.林栋梁 时任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IDG“七长老”之一。2003年,林栋梁接到IDG资本上海同事转过来的一个项目,他便飞到福州去见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此人正是网龙创始人刘德建。令人意外的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口头达成了投资意向。2013年他所投资的网龙以19亿美元将子公司91无线卖给百度,成为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2005年,沈南鹏入主红杉中国股改全流通“救赎”本土创投
珍贵的纪念:2005年第三届CVCF会上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等环节合影
在中国创投发展的历史中,2005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年代:外资基金的大量进入和本土创投的迎来新生。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活跃在中国的中外创投机构共募集到40亿美元的基金,相当于过去3年募集资金的总和。
2005年夏天,硅谷知名风投公司联合组织了一次中国旅行,这也是被视为中国VC/PE行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后坐享俊男之坊,一大批外资基金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杉中国的设立。与其他美元基金的做法不同,红杉在全球每一个市场设立基金时,都会选择熟悉本土文化同时具有互联网感觉的投资人。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沈南鹏。
正是因为这次选择,沈南鹏和红杉中国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创投和互联网历史。而随着红杉的建立,一批外资背景的基金纷纷设立:邓锋与北极光,朱磊与赛伯乐,NEA,AcceI Partners,SVB等一批外资机构在中国内地设立投资分部。
与此同时,在2001年便进入“寒冬”的中国本土创投在2005年开始看到曙光。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这也就是载入中国资本历史的“股改全流通”。
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坦言:“2005年之前,本土创投面临着两难的问题,募资到不了位,投资无法退出,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困惑和质疑,股改全流通让项目退出渠道开始变的通畅,本土创投从这一刻开始才焕发了新的活力”。
200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事件。
01. 沈南鹏入主红杉中国
在携程上市两年后,沈南鹏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建立红杉中国。2005年9月,沈南鹏与另一位创始合伙人张帆,以及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一起创立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几乎同时,新合伙人周逵、计越加入。虽然彼时风险投资在中国已10多年,但顶着红杉美国光环,沈南鹏与张帆组合,马上成为了中国投资界超级明星。
02. 股改全流通开启
对于本土创投而言,大量的非流通股让退出十分困难。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此之后,本土创投此前投资的项目开始逐渐在二级市场退出,打通了一二级市场通道之后,本土创投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2005年,那些业绩超凡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 沈南鹏 2005年7月,成为红杉资本创始合伙人
经历了携程的创业到上市,沈南鹏对于中国早期的互联网有了敏锐的嗅觉。2005年创立红杉中国后,沈南鹏便开始了他那精彩的“赛道”布局。
02.王功权 加盟鼎晖负责创办鼎晖创业投资基金
作为万通六君子,王功权是唯一日后没有再从事与地产行业直接相关工作的人。离开万通后,他加入IDG,负责早期投资。2005年,作为IDGVC的高级合伙人,王功权在加盟其六年之后然悄然退出加入鼎晖负责早期投资。在他加入后,鼎晖除了在PE投资上发力外,其早期的创业投资也开始进行布局。
2006年 本土创投“破茧”IDG、赛富焕发“新生”
珍贵的纪念:2006年第六届CVCF会上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等环节合
伴随着2005年外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内地,2006年的创投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中国的创投行业日趋规范。2006年8月8日商务部等六部委以“2006年第10号令”联合公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10号文)对国内创业投资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机构对被投资企业的退出上。
天使投资开始在这一年初见雏形。比如当年的空中网CEO周云帆、北极光的杨镭等,周鸿祎都加入了天使投资人的行列。在外资机构纷纷设立中国基金的同时双偷盗宝,第一批在互联网“风口”中获得财务自由的创业者们开始扮演起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对于本土创投而言,2006年同样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墨坛文学。2006年,同洲电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迎来首个成功退出,达晨和深创投由此知名。
在日后回忆中,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和深创投前董事长靳海涛都将同洲电子比喻为本土创投的划时代截点。同洲电子的上市使得本土创投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在此之后,属于本土创投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2006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事件。
01. 同洲电子上市
2006年,同洲电子登陆中小板。2000年12月28日,达晨创投和深创投分别以960万和384万增资同洲电子,分别获得10%和4%的股权。伴随着同洲电子的上市,达晨和深创投这两家老牌本土创投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也代表这本土创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006年,那些业绩超凡的VC/PE界代表人物。
01.周全 IDGVCPartners合伙人
作为和熊晓鸽同样重要的IDG创始人之一,周全一直表现的非常低调。不过,2006年,创投圈的目光重新都聚焦到这位IDG创始人身上。2006年,IDG资本与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的IDG-Accel Growth FundI成立,规模达到数亿美元。如同周全后来回忆,此前的IDG苦于项目太多,没钱投资。这次合作之后,IDG资本开始转变圆才网苏州。
02.阎焱 赛富开始步入正轨
2005年,在经过与软银的艰难谈判之后彼爱无岸,软银赛富独立。由阎焱主导的这次事件,被业界称为“VC独立运动”,而这也让阎焱正式在中国的创投江湖中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2006年,赛富开始步入正轨。当年,阎焱募集的第三期基金是11亿美元,期间,李嘉诚曾主动表示要向赛富投资3亿美元,然而赛富最终却只接受了1800万美元。在此之后,包括58同城等经典项目证明了阎焱在创投圈中的江湖地位。
2007年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成就软银本土创投进入收获期
珍贵的纪念:2007年第七届CVCF会上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等环节合影
2007年的创投圈继续着之前的火热状态。受益于2007年二级股票市场的火热行情、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期,国内资产也开始了重新估值的进程。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A股股改初见成效等因素,直接推动中国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中国资产,正为日渐成为“投资价值”的代名词,因而推动了国内外创投机构扎堆淘金中国。
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吸引到了国际投资巨头们的目光。同为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的黑石和KKR也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2007年9月10日,黑石集团宣布向中国蓝星集团投资6亿美元,占其20%的股份。仅隔7天,KKR完成了对河南天瑞水泥的投资,持有后者43.2%左右的股份,投资总额达1.15亿美元。国际私募巨头们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走进来的同时,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走出去。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与此同时,包括金山、完美世界、网龙、巨人在内的四家网游公司赴美上市也标志着网游行业新一轮竞赛的开始,而远不是竞争的结束。
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01.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
2007年,阿里巴巴筹备在香港上市时,恰逢全球科技股大热和香港投资热钱膨胀时期,同时,市场受到马云和郭台铭绯闻以及对马云和阿里的信心的影响,路演情况良好。根据当时媒体披露的数据,阿里巴巴获得了机构投资者5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
02. 本土创投进入收获期
随着股改全流通开启,本土创投进入收获期。本土创投本土化的人才战略和管理模式、与当地政府良好的公关关系、对中国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准确把握、与当地政府引导基金的密切合作以及国内资本市场IPO退出方面娴熟的运作能力,都有利于本土创投获得大量优质的项目资源,在与外资创投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人生(影响千万青年的励志名篇-- 马云、贾樟柯倾情推荐蝉翼传奇!)
作者:路遥 著
转载请注明:程丽莎 >> 全部文章 » 无锡宜家地址中国PE-VC万字简史-红三兵稳中取胜